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大會

剛剛隆重舉行

閱兵車牌号1949和2019

引發了熱搜

繼而令人淚目

山河猶在,國泰民安

這盛世,如你們所願

時光回溯至1949年10月1日

近期,中央檔案館公布了

開國大典彩色影像檔案

在這場曠世盛典中

共有11位今年会人有幸親臨參加



其中,陳叔通、沈鈞儒和馬叙倫作為領導人(共63位),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身邊出席開國大典。葉聖陶、陳望道、施複亮(即施存統)、沈志遠、王昆侖、許寶駒、沈茲九、馮雪峰等8人作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正式代表出席開國大典。

讓我們通過《百廿校志·今年会人物名片》(編寫:今年会1985屆校友高甯)來認識他們吧!

圖中白胡須老者為陳叔通


陳叔通(1876—1966),名敬第,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實業家、社會活動家。1899年養正書塾初創時任國文教員,1901年6月參與創辦浙江省最早的白話報《杭州白話報》。1902年參加浙江壬寅鄉試中舉人,次年中癸卯科二甲第三十八名進士,并朝考中試,授翰林院編修。1904年留日,1906年畢業回國,一年後任憲政調查局會辦,1910年任資政院民選議員。熱心社會改革,提倡婦女解放,先後參與公立杭州女學校、私立安定學堂和私立浙江政法學堂的創辦。曾編著《政治學》和《政法通論》兩書,介紹西方立憲制度和法學思想。民國成立後當選第一屆國會衆議院議員,參加反袁世凱活動,因不滿北洋軍閥統治,退出政界,把寓所命名為“有所不為齋”。後長期擔任商務印書館董事和浙江興業銀行董事長,積極從事抗日救亡和民主運動。1947年5月支持反内戰學生運動,發動“十老上書”,迫使國民黨上海警備司令部釋放被捕學生。1949年6月在北平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被推為副主任。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0月1日出席開國大典。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一至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曾擔任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遠涉重洋出席世界和平大會和世界和平理事會。從1951年10月起主持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的籌金年会作,任籌委會主任委員,1953年10月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正式成立,曆任第一、二、三屆全國工商聯執委會主任委員,前後15年。1966年2月17日在北京病逝。生平酷愛梅花,家中書齋名“百梅書屋”,曾将所藏百家梅花名畫全部捐獻國家,現藏于故宮博物院。著有《百梅書屋詩存》《百梅集》等。

周恩來總理旁長須老者為沈鈞儒


沈鈞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興人,生于江蘇蘇州。法學家、社會活動家。1903年在浙江貢院應鄉試中舉人。1904年應殿試得“賜進士出身”銜,被簽分刑部貴州司主事。1905年秋以新科進士被清政府派赴日本,入東京私立法政大學法政速成科政治部學習,後繼入補修科,1908年4月畢業回國,9月任浙江谘議局籌辦處總參議。1909年春與阮性存、褚輔成、陳敬第等發起組織立憲國民社,推進浙江立憲運動;同年夏出任浙江官立兩級師範學堂監督,其時學堂收支完全公開,聘任周樹人等新派教員;同年冬,因當選省谘議局副議長而離校。民國建立後曆任浙江省教育會副會長、浙江省臨時議會議員、浙江省教育司司長,整頓省内學校,對教育制度多所興革。1912年加入同盟會,并參加南社。曆任北京政府司法部秘書、護法軍政府總檢察廳檢察長、國會參議院秘書長、國會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1926年9月與褚輔成、沈恩孚、黃炎培等發起組織蘇浙皖三省聯合會,反對軍閥孫傳芳等,迎接國民革命軍北伐,任浙江省臨時政府政務委員兼秘書長。四·一二政變後被拘禁,經營救獲釋,後任上海法科大學教務長、正行女子中學董事長。1933年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6年發起成立全國抗日救國聯合會,任執行委員兼常務委員,11月23日與章乃器、鄒韬奮、李公樸、史良、王造時、沙千裡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達九個月,為震動全國的“七君子”事件。1939年9月初與鄒韬奮、章乃器等在重慶發起成立統一建國同志會,1941年改組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9月改組為中國民主同盟,當選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1947年10月國民政府宣布民盟為“非法組織”後,秘密離滬赴港,恢複領導機構,重新确定民盟的路線和政策。1948年5月代表民盟響應中共中央關于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号召,離開香港赴解放區,1949年2月到北平,任民盟出席新政協代表和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在9月21日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當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并出席開國大典。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長,第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盟中央副主席、第一副主席、代理主席、主席。1963年6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著有《寥寥集》《家庭新論》《制憲必攜》《憲法要覽》《普及政法教育》等。

馬叙倫(1885—1970),字彜初、夷初,号石翁、寒香、石屋老人,浙江杭縣(今杭州)人,祖籍紹興豆姜車家弄。教育家、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始人。早年曾入讀宗文義塾,1899年入學養正書塾,師從陳黻宸,與湯爾和、杜士珍因成績優異獲“特班生”稱号,1901年入選“師範生”參與教授低年級學生。1902年肄業于杭州府中學堂(由養正書塾更名),随師赴滬于1902年9月創辦《新世界學報》半月刊并為主要撰稿人,館址選在四馬路(今福州路)惠福裡上海編譯局内,曆時半年多,發行15期。1908年起在浙江官立兩級師範學堂教授修身、經學、國文、倫理等課,并在《浙江日報》擔任社論主筆,1910年加入柳亞子等發起的南社。1911年赴日本,在東京由章太炎介紹加入同盟會。回國後,在浙江參與籌辦民團,響應武昌起義。武昌起義後參與浙江光複,任都督府秘書,後協助章太炎在上海創辦《大共和日報》,任總編輯。1913年起曆任北京醫學專科學校文職教員,北京大學文學院兼職教員、哲學系教授。其間投身反袁鬥争、五四運動,1919年任北京中等以上學校教職員聯合會主席。1921年夏任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後曆任浙江省教育廳長、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1929年冬辭職,次年回北大任教。1932年應聘為國難會議議員。1936年發起組織北平文化界救國會,被推為主席。抗戰時期,化名鄒華孫、馬翰芗,隐居上海。1945年底在上海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任常務理事,投身民主運動。1946年6月參加上海各界人士舉行的反内戰遊行示威,被推舉為向國民政府請願團團長,在南京下關車站被特務毆傷。1948年赴香港,旋即由東北進入解放區,1949年2月與李濟深等赴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是使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最初建議者。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當選政協常務委員。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首任教育部部長、高教部部長。1953年任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主席。1954年任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蘇友好協會副會長。1965年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文學改革委員會主任。極好藏書,有藏書樓名為“天馬山房”,1946年将所藏2萬餘冊歸于輔仁大學圖書館,1950年又将杭州的藏書1944冊捐給浙江大學圖書館,文物歸于浙江博物館。喜收藏古董珍玩,尤以陶瓷器為多,1956年10月将個人所藏陶瓷類文物359件捐獻故宮博物院。學術上長于文字、音韻、訓诂,著有《老子校诂》《列子僞書考》《六書解例》《說文解字六書疏證》《石鼓文研究》《石屋餘沈》《石屋續沈》《馬叙倫學術論文集》等。

葉聖陶(1894—1988),原名紹鈞,字秉臣,江蘇蘇州人。文學家、教育家。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畢業後任教初等小學。1915年秋到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尚公學校教國文,并為商務印書館編小學國文課本。1917年應聘到吳縣甪直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稱甪直為自己的第二故鄉。1919年加入北京大學的新潮社,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提倡“文學為人生”。1921年秋至次年2月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語文,與朱自清、劉延陵等同為學生文學團體“晨光社”顧問,創作《一粒種子》等童話,主編中國第一本新詩雜志《詩》月刊。1923年正式進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國文部當編輯,與顧颉剛一起編國文課本。曾與夏丏尊合作出版《閱讀與寫作》《文心》《文章講話》等。1927年5月起接替鄭振铎主編《小說月報》兩年,發表茅盾的第一部小說《幻滅》、巴金的處女作《滅亡》、丁玲的處女作《夢珂》以及戴望舒、施蟄存的早期作品等,被譽為文學界的“伯樂”。1931年進開明書店,主編《中學生》雜志近20年。九·一八事變後投入抗日救亡活動。抗戰期間先後在重慶巴蜀學校、國立戲劇學校、複旦大學、樂山武漢大學任教。1942年編撰《國文教學叢刊》,創建并主持開明編譯所成都辦事處,創辦《開明少年》。1946年後積極參加民主運動。1949年後曆任國家出版總署副署長、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主席,第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著有小說《隔膜》《線下》《倪煥之》、散文集《腳步集》《西川集》、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輯有《葉聖陶集》25卷、《葉聖陶教育文集》6卷等。

陳望道(1890—1977),原名參一、明融,字任重,浙江義烏人。語言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早年留日,1919年回國即赴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語文主任教員,積極投身五四新文化運動,主持制訂《國文教授法大綱》,推動國語改革,為浙江第一師範“四大金剛”之首。1920年2月,經邵力子的牽線,應《星期評論》社戴季陶的約請,利用寒假回到故鄉義烏分水塘(今屬城西街道),依據日文版和英文版,全文翻譯《共産黨宣言》。“一師風潮”爆發後,回校支持學生鬥争。4月“四大金剛”集體辭職,其應邀赴滬擔任《星期評論》編輯,參加社會主義研究社,成為中共上海發起組成員和共青團創始人之一,1920年8月由其翻譯的《共産黨宣言》以“社會主義研究社”的名義在上海出版,是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全譯本。參與中共一大的籌備工作,因不滿于陳獨秀的誤會指責及家長制作風,雖被确定為代表而拒絕參會,進而又在1922年5月辭去擔任半年的中共上海地方委員會書記而退黨。後曆任上海大學教務長和代校務主任、複旦大學中文系主任、中華藝術大學校長、安徽大學中文系教授、廣西大學中文系主任,創辦《太白》雜志。1949年後曆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華東文化部部長、複旦大學校長、高等教育局局長。1951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主任委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常委。1957年6月重新加入中共,成為中共特别黨員,長時間沒有公開黨員身份。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上海語文學會會長。1960年接任《辭海》總主編。“文革”中受到沖擊,輕度中風。著有《修辭學發凡》《中國文法研究》《美學概論》等。

施存統(1899—1970),又名複亮、伏量,别号伏圖,化名方國昌,浙江金華源東鄉葉村人。社會活動家、經濟學家,中共早期骨幹,中國共産黨與共青團創始人。1917年入學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五四前後發起成立研究新文化的“新生學社”,并參與創辦《浙江新潮》,在第二期上發表反對封建家庭制度的《非孝》一文,主張在家庭中應以平等的愛代替不平等的孝,引發“一師風潮”。1920年參與創建中共上海發起組和社會主義青年團,為中共曆史上最早的5個黨員(陳獨秀、施存統、俞秀松、李漢俊、陳公培)之一,旋赴日,創立中共東京小組。1922年1月回國,5月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大上當選第一任團中央書記,出席中共二大。1923年到上海大學任教,不久擔任社會學系主任,并帶領學生創辦工人夜校,在上海大學成立第一所平民學校。後在中山大學、黃埔軍校、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授政治經濟學。1927年任武昌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教官、政治部主任。1927年國民大革命失敗後脫離中共,退回書齋,從事馬克思主義和先進理論的著譯,編(譯)著《資本論大綱》《經濟科學大綱》《社會意識學大綱》《唯物史觀經濟史》《現代唯物論》《社會進化論》《蘇俄政治制度》等20餘種,并任上海大陸大學教授、廣西大學教授。抗戰期間,為文化界救國會領導人之一,并與黃炎培、章乃器等于1945年底發起創立民主建國會,當選常務理事。1946年2月12日在重慶校場口事件中,被國民黨特務毆打緻傷。1948年12月代表民建到解放區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被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委,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後曆任勞動部第一副部長、民建中央常委和副主席、第二和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等。1970年11月29日在北京病逝,骨灰存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1992年其夫人鐘複光去世後兩人骨灰回葬浙江金華金東區葉村騎龍殿崗上。著有《現代唯物論》《中國現代經濟史》,譯有《資本制度淺說》《世界史綱》《社會進化論》等。其子施光南為著名作曲家。

沈志遠(1902—1965),原名沈會春,曾用名沈觀瀾、沈任重、王劍秋。浙江蕭山人。經濟學家。1916年在浙江省立第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學校讀書,五四運動爆發時,因參加抵制日貨示威遊行被校方“勸告退學”。後轉入交通大學附中求學,畢業後相繼在松江景賢女中和上海大學附中教書,積極參加五卅運動。1926年受中共上海組織派遣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考取莫斯科中國問題研究所研究生,并在共産國際東方部參與《共産國際》雜志中文版的編譯和《列甯選集》六卷集中文版的翻譯出版工作。1931年起曆任社會科學家聯盟(社聯)常委,上海暨南大學、北平大學法商學院、西北大學教授,重慶生活書店總編輯等。1945年當選民盟中央委員。1949年當選《共同綱領》起草小組成員,參加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49年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出版總署編譯局局長、中國人民銀行顧問、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和上海市主委、全國政協委員等職。1954年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7年被劃為“右派”,1959年摘帽。著有《新經濟學大綱》《近代經濟學論史》《現代哲學的基本問題》等。1934年出版的《新經濟學大綱》是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第一部由國人撰寫的系統、完整地介紹馬列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專著。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

王昆侖(1902—1985),原名王汝玙,曾用名王強,字魯瞻,筆名鲲、太愚等,江蘇無錫人,生于河北保定。社會活動家、紅學家。學生時代參加五四運動,1922年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先後在南開中學、浙江省立第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學校任教。1924年應何炳松之邀赴浙江省立第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學校高師科任教教育學、心理學。1926年任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教官,參加北伐戰争。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秘書長,後因不滿國民黨獨裁統治,參加反蔣民主運動。1933年加入中共。曾任國民政府立法委員、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1941年與王炳南、屈武等在重慶發起組織中國民主革命同盟(簡稱小民革),1943年與譚平山發起組織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1949年自美國考察回國後,參加籌備新政協,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政務委員、北京市副市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委、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委員。1979年後曆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1940年代起從事《紅樓夢》研究,出版《紅樓夢人物論》,創作昆曲劇本《晴雯》,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紅樓夢學刊》顧問。

許寶駒(1898—1960),字昂若,浙江杭州人。社會活動家,民革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北京大學國文系畢業,曾積極投身五四運動。1920年後受校長姜琦之聘任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語文教師,與朱自清、俞平伯、葉聖陶同事。1926年受廣州國民政府委派與馬叙倫、黃人望等到杭秘密聯系,力促浙江省長夏超起義接應北伐。曆任中國國民黨一大代表、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黨代表、浙江省政府秘書長、鑄币局局長、國民黨中央執委等職。積極投身抗日反蔣鬥争,1940年代在重慶參與發起中國民主革命同盟(史稱“小民革”)、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1949年參與起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曆任政務院首批參事、民革中央常委、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晚年創作昆曲作品《文成公主》享譽一時。1960年1月10日在北京逝世,骨灰安放在八寶山公墓。其兄弟姐妹共七人,與其弟寶騄、寶骙時稱“杭州許氏三傑”,其姐寶馴為俞平伯夫人。

沈茲九(1898—1989),女,名慕蘭,浙江德清城關鎮人。美術教育家、著名報人、社會活動家。沈西苓的姐姐。1919年畢業于浙江省立女子師範學校。1921年秋東渡日本,就讀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藝術科。1925年至1929年在浙江省立女子師範學校、浙江省立女子中學、浙江省立第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學任教,後在江蘇松江女中、南京彙文女中任教。1932年夏入中山文化教育館上海分館任《時事類編》助編。主編《申報》副刊《婦女園地》,創辦并主編《婦女生活》雜志,參與和發起成立上海婦女救國聯合會。抗戰開始後,在宋美齡領導的全國新生活運動指導委員會任職。1939年加入中共。1941年赴新加坡,與胡愈之結為夫婦,共同創辦新南洋出版社,胡愈之主編《南洋商報》《南僑日報》,其主編婦女副刊、《新婦女》。1946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曆任全國婦聯常委兼任《新中國婦女》首任主編、民盟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與胡愈之合著有《流亡在赤道線上》等。

馮雪峰(1902—1976),原名福春,浙江義烏赤岸鎮神壇村人。詩人、作家、文藝理論家。1919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七師範(金華),接受五四新思潮,1921年因參加反對學監的風潮被開除,同年秋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求學,與同學潘訓、汪靜之等一起組織浙江最早的新文學團體“晨光社”“湖畔詩社”,合出詩刊《湖畔》《春的歌集》。1923年因家庭困難辍學。1927年加入中共,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主編《萌芽》《前哨》等,與魯迅結為至交,成為1930年代左翼文藝的重要領導人之一。1931年任“左聯”黨團書記,在瞿秋白指導下起草《中國無産階級革命的文學新任務》決議,成為此後“左聯”指導性文件。1932年與魯迅等43位文化界著名人士聯名發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書》,聲援一·二八淞滬抗戰;參加發起組織中國著作家抗日會,當選執行委員。曆任中共中央宣傳文化委員會書記、中央上海宣傳部幹事,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1933年秋因身份暴露而離開上海赴瑞金蘇區,任中央蘇區黨校教務長、副校長,紅軍大學政治教員,中華蘇維埃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執行委員。參加長征,任紅九團地方工作組副組長。1936年重返上海,以中共中央特派員身份兼管上海文藝工作,1936年10月魯迅逝世後主持治喪工作,任魯迅治喪委員會主任。全面抗戰爆發後,一度與組織失去聯系,1941年被國民黨憲兵逮捕,囚于上饒、徐市集中營近兩年。1949年6月率華東代表團赴北京參加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一屆常務委員。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當選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後曆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學工作者協會主席和市文聯副主席、中國文聯常務委員、人民文學出版社首任社長兼總編、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兼黨組書記、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等。長期主持《魯迅全集》注釋出版工作。1950年代中期起,相繼在《紅樓夢》研究問題、胡風事件和反右運動中連遭批判,1957年被劃為“右派”,次年被開除出黨。1961年被摘去“右派”帽子。“文革”中被關入“牛棚”,雖身處逆境,但未因個人恩怨而按造反派口徑誣陷已被打倒的周揚。1976年1月31日因肺炎引起并發症,心力衰竭而逝世。1979年平反,骨灰安放于八寶山革命公墓。著有《雪峰文集》《雪峰論文集》,雜文集《鄉風與市風》《有進無退》《跨的日子》等。《今寓言》《雪峰寓言三百卷》使其成為中國現代寓言的開拓者。

回望1949,

今年会人為共和國的誕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70年來,今年会人與國同行,

一直堅守在教育戰線上為國育才。

展望未來,今年会人信心滿懷,

必将為祖國的下一個七十年,

培育更多英才!


素材:《百廿校志》

“中央檔案館公布開國大典高清現場

12分鐘原聲視頻呈現大典盛況”

編輯:壽婷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