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自良,浙江浦江縣人,1932年考入浙江省立杭州高級中學,“兩彈一星”元勳。


通訊錄.jpg

今年会1930年代吳自良校友信息登記


1.jpg


奮發勤勉以汗水系本根


吳自良院士小時候是靠他大哥資助上的學,從小讀書就很優秀。他九歲進私塾,在上學的時候就因為能将四書五經倒背而在浦江被廣為稱贊。那個年代正是以讀書救國,所以吳自良院士懷抱志願走出了前吳村,愈加奮發學習鑽研。

一直關心着家鄉的發展、心系家鄉的吳自良院士,即使上了年歲仍然清楚記得對村裡的印象和自己在村裡當放牛娃時期的種種,還曾當面給吳健中(當時的前吳村村長)說,要搞好鄉村建設,也對此提了很多意見,十分關心家鄉、農民的面貌。盡管他對農村建設不是很了解,但還是熱切希望,希望能夠把村子搞好。當時吳自良院士一直勉勵大家,對村裡人也寄予了深深希望。“天助自助者”是他的名言,上天隻幫助那些自己努力的人,要想獲得成功,不能靠别人、靠上天,首先要自己付出努力。正是心中時刻懷揣如此的信念,吳自良院士艱苦奮發、治學精臻,最終學有所成,為家國争榮光。

他不僅自己時刻牽挂着前吳村,而且教導後輩要對自己的來處深深銘記。在吳自良院士的追悼會上,他的夫人就曾叫着村長、書記一起,對所有吳家的下一代說,“家鄉不能忘記,下一代人要能夠對前吳村有一點印記”——這是吳自良院士生前留下的囑托。為此,吳自良院士的兒子和媳婦在2017年還曾特意從美國回到了前吳村。


2.jpg

吳自良院士題寫人生格言:天助自助者


淡泊功利以平淡守初心


吳自良院士一生淡泊名利,不事張揚。他1950年從美歸國,回國後擔任唐山交大冶金系教授。在唐山時,大家都住單身宿舍(東樓,原學生宿舍),設備簡陋,華北冬季寒冷。但他不以為苦,常常與大家談論學術問題,甚至争辯,卻感到其意融融。後其又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擔任研究院、室主任,兼任副所長。擔任副所長數十年,但他仍在原辦公室工作,從不顯示所長身份。

成了科學功臣後,某名牌大學打算聘其為名譽校長,不用做什麼具體工作,挂個名就可以了,并承諾給予優厚待遇,吳自良院士當即言辭嚴厲地拒絕了,“我這個人隻适合做實事。”

雖獲得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但他從來都不把獎章和榮譽當成他一個人的成就。他始終認為,國家給予的榮譽是當年同一戰壕裡的人用青春與汗水換來的,榮譽不隻屬于他自己、是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一個吳自良研究不出來原子彈。獎章拿回來的第二天,他就跑到單位要求捐贈出來。由于種種原因,始終沒有遂這個心願。在與病魔抗争的最後時刻,他仍不忘叮囑家屬一定要将金質獎章捐給單位,以激勵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攀登科學的高峰,創造新的奇迹。


3.jpg

吳自良院士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999.9.18


熱忱于學以科研為食糧


吳自良院士是浙江浦江人,口味就是喜歡吃肉,尤其愛吃家鄉的梅幹萊燒肉,而不太肯吃魚和蔬菜。每當吃飯時,他腦中還想工作,平時飯量總是兩碗,可是很多次他隻是吃了一碗就站起走了,家人隻得提醒,喊他坐下來再吃一碗,他疑惑地說,我隻吃了一碗嗎?

他每晚一下班,晚飯後一直工作到十二點鐘,數十年如一日,若某個實驗需連夜繼續時,他就在晚上十二點後再去實驗室查看。他從來沒有節日和周末,有空就捧着一本書,凡家事和孩子的事他一律不聞不問。那時所裡圖書館新書有限,他就自己掏錢買,一買就是400-500元,放在所裡的書櫃裡,供大家參閱。那個時候,400-500元是多少大米啊?

即使在文革中遭受沖擊,誣陷他的大字報從研究所前門貼到後門,他卻連大字報看都不看,每天仍舊是看書。

吳自良院士病重住院時,謝曉明被多次叫到吳老的病榻前,讨論工作;被要求再去查閱文獻;被叮囑去組織力量,繼續那些處于停滞狀态的研究。當謝曉明意識到吳老的身體和精神狀态都不允許吳老繼續從事其鐘愛的科研的時候,便安排了幾位研究所退休職工,希望他們能夠常去醫院探訪,陪護吳院士,同時也可以算是為其組織了“科研”力量,可以聊天、讨論工作,也可以查閱文獻、整理研究結果。沒有想到的是,謝曉明卻受到了吳自良院士嚴厲的批評,“你是想糊弄我,你這是犯罪”。這份怒氣是他對科研的執着、對事業的熱忱



4.jpg

吳自良在八十華誕及從事科研教育工作五十周年座談會上


善良平和以寬厚待他人


吳自良院士毫無保留地熱愛他的研究生們,孜孜不倦地教導和愛護他們,勝過自己孩子。他總是盡心盡力為他們的前途開路,從不求任何回報。

他待人寬容大度,對家中的保姆或醫院中的護工亦不例外,以禮相待,沒有絲毫架子。他晚年患病住在華東醫院南樓幾年,那裡病人的夥食較豐盛,每次用餐前,他總是先将各種葷素菜分給護工吃,剩餘的留給自己。記得有一個姓陳的護工因違反院規被院方辭退,她回鄉時将吳自良院士和家屬讓她保管的一筆錢款帶走了。院方得知後很惱火,因數目不菲,欲派人去她老家索取。吳自良院士卻加以阻攔,說“算了,她是家境困難才出來打工的,這筆錢權當我給她的遣散費。”當面對一些需要救助的人和事,他也總是慷慨解囊,富有同情心。這是他的善良平和



5.jpg

吳自良在實驗室


治學嚴謹以嚴苛求精益


吳自良院士在發表論文上的态度極其嚴肅。在八、九十年代,他以古稀之年和幾屆研究生努力探索氧在Y系高溫超導材料中的擴散行為,當時他有一個設想,認為氧在Y系薄膜材料中隻沿ab基平面擴散,在垂直方向沿c軸的擴散是通過螺位錯的卷面盤旋上升而實現的。可是始終缺少有力的實驗證明。他曾綜合分析了各方面的資料并作了一些理論計算寫成文章寄出。編輯部反饋同行評審的意見,認為由于缺少實驗證明,建議不作原始論文發表,适當修改後作綜述性分析文章發表。但他考慮到文章既然還不成熟,就壓下不發表了。在他看來,無助于澄清問題本質的文章是不值得發表的。吳自良院士在科研第一線工作的時間超過半個世紀,但有他署名發表的文章卻是屈指可數的,平均一年肯定不到一篇。但凡是有他署名發表的文章,都得到同行專家由衷的好評和贊賞。這和當前低水平重複的科研工作泛濫,論文泡沫化的現象對比,反差何其鮮明。

1988年,吳自良院士的學生謝曉明和陳廷國一起将經典的低頻内耗手段用于當時炙手可熱的高溫超導材料的微觀結構研究,并獲得了令人驚喜的實驗結果。謝曉明興奮地撰寫了自己的第一篇論文,交在吳先生手裡。吳院士看了一遍,笑着對他說:“哦,很好,做了一道不錯的習題。”此後的幾個月時間裡,一次又一次,他召集他們讨論實驗方法,核實公式推導,分析實驗數據。模型建好了又推翻,推翻了再重建;文稿寫了又改,改了再重寫。幾個月後,終于吳自良院士親自執筆完成了論文。文章後來被美國物理評論錄用,發表後很快引起國内外同行關注,并獲得了很好的引用評價。謝曉明一開始還嫌老師太慢了,直到多年後才明白了吳自良院士的用心并極為肯定了此舉的分量。



6.jpg

吳自良指導研究生

文章内容根據西南交通大學立德樹人教育發展中心紀念推文(作者 / 陳鑫,編輯 / 劉禺杉)、《兩彈一星元勳吳自良》、《浦江科技名人錄》等整理


圖片來源 /  中國科普博覽網、今年会校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