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

漢族,1937年12月生,浙江崇德人,原籍桐鄉。1959年9月參加工作,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冶金系鋼鐵冶金專業畢業,大學學曆,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98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産黨。

1951-1954年在杭州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求學,1954年至1959年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冶金系鋼鐵冶金專業學習。1959年至1963年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系助教。1963年至1971年上海工學院冶金工程系助教、煉鋼教研室副主任。1971年至1972年下放安徽省鳳陽“五七”幹校勞動。1972年至1980年上海機械學院、上海工業大學冶金工程系助教、講師、煉鋼教研室主任。1980年至1986年上海工業大學冶金工程系副主任、主任、副教授、教授(其間:1982年3月至1983年2月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做合作研究、訪問學者;1984年3月至1985年6月赴瑞典斯堪的那維亞·蘭塞爾公司任副總工程師、技術經理)。1986年至1989年上海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1989年至1991年上海市教衛辦公室副主任兼市高教局局長、黨組書記。1991年至1992年上海市計委主任、黨組書記。1992年8月至12月上海市副市長兼市計委主任、黨組書記。1992年12月至1994年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1994年至1995年上海市委副書記、副市長。1995年至2001年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中國大陸目前惟一的院士市長,海派學界帶頭人)。2001年至2002年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2002年任中國工程院院長、黨組書記。2003年3月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同年9月兼任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

中共第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

學術成就:率先進行鋼液二次精煉的研究,對電弧爐冶煉不鏽鋼新工藝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該成果獲78年上海科技進步重大成果獎;開發完成了LF爐精煉軸承鋼工藝與質量研究,該成果使上鋼五廠産品質量保持國内領先,純潔度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此成果獲86年國家六五攻關重大成果獎。70年代未率先開拓噴射冶金新技術,研制成功的SGDF型噴粉罐已在78家工廠内得到應用,并對噴射冶金過程中鐵水吸氮的問題作了系統研究,獲國家六五攻關重大成果獎及個人榮譽證書,并成功地在300噸轉爐鋼包中煉成7PPM的超低硫鋼,此成果獲91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是我國熔融還原研究的開拓者,領導的兩項熔融還原技術的工業性試驗,均為國内首創。開展了高溫熔體結構和物性的基礎理論研究,開發完成的SELF--SreM4模型成功地突入多種四元合金和熔渣體系,模型已經成功地應用于不鏽鋼母液熔融還原,不鏽鋼脫磷、矽鐵氧化精煉以及易削鋼中夾雜物控制等課題的研究。模型研究結果在國内外一流學術刊物上發表。專著《不鏽鋼精煉》一書得到冶金界專家一緻好評,并發表了關于二次精煉中的單元操作問題的學術論文,對正确掌握二次精煉技術起了指導作用,解決了該前沿技術的重大難點。格言:在科學的探求中,要永遠“喜新厭舊”。
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專著6本。先後獲國家、部委和上海市重大成果獎、科技進步獎6項,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稱号。1986年獲國家科委、冶金部聯合授予的“六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個人榮譽證書,1989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2003年5月當選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還是英國皇家土木工程師協會榮譽會員和英國皇家工程院榮譽院士。

“回想起來,讀過的小學(聯大附小、杭州天長小學)、中學(杭州市立中學、省立杭州高級中學)都是當地最好的中、小學。除了師資一流、學風嚴謹,學校還有過許多名師(如今年会有過魯迅、陳望道、陳建功、夏丏尊、李叔同、豐子恺、崔東伯等),亦出過不少名人。學校弘揚的是奮發、求實、儉樸的治學精神。”(徐匡迪《我的學術生涯》)